隋唐五代時期的姑蘇園林
經歷了近400年的戰(zhàn)亂、分裂之后,北周到武帝時已逐步統(tǒng)一了我國北方大部地區(qū)。其時,隋國公楊堅及其父楊忠,因戰(zhàn)功顯赫而逐漸控制了北周的軍政大權。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逼迫靜帝禪位,建立隋朝,稱文帝,當年改元為開皇元年。楊堅稱帝后,一方面在北方施行均田、租調,統(tǒng)一北朝時期混亂的貨幣制度,以及改革朝廷和地方行政制度,以鞏固其統(tǒng)治,同時積極準備向江南進軍。經過了幾年的恢復之后,隋朝已國力大增。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冬,楊堅之子晉王楊廣,率兵五路臨江,次年一舉渡江滅陳,不久即平定了南方所有州縣,統(tǒng)一了全國。文帝時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鞏固措施和經濟政策。使國家日漸繁榮,呈現(xiàn)出“強宗富室、家道有余”的景象,“中外倉庫,無不盈積”。各地還出現(xiàn)了許多“重樓延閣相互臨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積”的商業(yè)集散地。(《隋書·食貨志》)繼文帝之后,煬帝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并為便利漕運及軍事運輸,利用南北天然河流及舊有渠道,開鑿自余杭直通洛陽的大運河,促進了當時的商貿發(fā)展。然而,隋朝的強盛也是建立在迫使百姓承擔繁重徭役和兵役之上的。文帝建仁壽宮的工程浩大,役使嚴急,丁夫死者成萬。煬帝營洛陽、鑿運河,更是“年常役百萬人”,而文帝,煬帝數(shù)次征伐遼東,又都是勞而無功。煬帝每年遠出巡幸,更是需要沿途郡縣強迫農民預交數(shù)年的租調,于是山東、河北自大業(yè)七年(公元611年)起,開始暴發(fā)農民起義。到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9年),各路義軍實力越來越強,隋王朝已陷于土崩瓦解。大業(yè)十四年(公元620年),禁軍首領宇文化及終于在江都縊死了煬帝,隋朝滅亡。
隋朝的統(tǒng)治為時較短暫,從全國的形勢看,北方因前一時期的戰(zhàn)亂和動蕩,不僅經濟基礎遭受了摧殘,就是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也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所謂經濟恢復,實際上仍十分有限。相反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qū),在那一時期,由于相對安定,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在隋代及其以后的有唐一代,全國的經濟重心實際已移到了江南。煬帝即位后營建東都、開鑿運河等重大舉措,反映出以北方為中心的封建統(tǒng)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江南經濟的支持。
蘇州城在隋軍滅陳之后,曾遭較嚴重的破壞,并將州治移到故城東南而建造了“新郭”,但人唐后不久,又復遷故城。由于隋朝的統(tǒng)治時間不長,所以見諸記載的園林也極少,只有在《紅蘭逸乘》中載有“孫駙馬園,在間邱坊,為隋朝孫駙馬園第”等數(shù)條。
繼隋之后的李唐王朝,在立國之初,深感“賦繁役重,官吏貧求,饑寒切身”是人民起義的直接原因,加上太宗能廣泛聽取各種意見,而大臣中又有如魏征那樣的敢于直諫,從而使政權迅速鞏固。政治開明帶來了國家的穩(wěn)定,進而又促進了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并將唐朝帶入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隋朝煬帝開鑿的南北大運河,開始顯現(xiàn)其在商貿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從運河南端的杭州,到北面與黃河交匯處的汴州,沿河兩岸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繁華的商業(yè)城市,成為物資和人才會聚的地方。蘇州富庶由來已久,大運河的開通更使其受益匪淺。進入和平年代,其經濟的增長和文化的發(fā)展更為迅速?!秴强ぶ尽氛f:“唐時,蘇之繁雄,固為浙右第一。”《中吳紀聞》稱:“姑蘇自劉(禹錫)、白(居易)、韋(應物)為太守時,風物雄麗,為東南之冠。”
唐代中前期,蘇州園林基本仍承襲六朝以來的遺風,廣府大宅,豪奢綺麗。如被與南朝王洵“虎丘別業(yè)”和“顧辟疆園”相并論的“孫園”,人稱“孫園虎丘隨宜看,不必遙遙羨鏡湖”,“辟疆東晉日,孫園盛唐時”。又如地處松江之畔、蘇州望族褚氏的“褚家林亭”,皮日休在《褚家林亭》詩中寫道:“廣亭遙對館娃宮,竹島羅溪逶迤通。茂苑樓臺低檻外,太湖魚鳥徹池中。蕭疏桂影移茶具,狼藉萍花上釣筒。爭得共君來此住,便披鶴氅對西風。”其豪奢之氣可見一斑。就是當年普通的富民,其園宅也有這種豪氣。乾隆年間《長州縣志》載:“大酒巷,……唐時有富人修第其問,植花浚池,建水檻風亭,醞美酒以延賓客。”
前一時期,一種較為清新的“山居”別業(yè),到唐代后期,開始逐漸進人城鄉(xiāng)之間。晚唐詩人陸龜蒙的居處變遷,頗能說明問題。陸氏原為吳中望族,居松江甫里,陸龜蒙時移居郡中臨頓里。他因舉進士不第,隱逸里中,其地低洼,周為農田。正因具有“不出郛郭,曠若郊野”的環(huán)境,就使過去的“山林隱逸”很自然地轉到了城市之中,繼續(xù)過著“四鄰多是老農家,百樹雞桑半頃麻。盡趁清明修網架,每和煙雨掉繰車。啼鶯偶坐身藏葉,餉婦歸來鬢有花。不是對君吟復醉,更將何事送年華”的生活。
唐朝經安史之亂,元氣大傷。雖然以后出現(xiàn)過中唐繁榮,但戰(zhàn)亂使各地的節(jié)度使及一些叛軍將領割據自為,演成了藩鎮(zhèn)割據的局勢。后經黃巢起義的打擊,唐王朝已近崩潰。天裙四年(公元907年),由鎮(zhèn)壓農民起義而強盛起來拘軍閥朱溫,弒哀帝,代唐,建立后梁。之后中原地區(qū)先后至歷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及后周5個王朝。此外,還手在著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北漢擎10個割據政權,史稱五代十國。其實,自晚唐后期起,三吳之地已在吳越都指揮使錢銹的控制之下,直至后梁龍德三年(公元923年)正式接受冊封,登基稱“吳越王”。當時的吳越國地分十三州一軍,定都杭州而加名“西都”。蘇州一帶為中吳郡,設中吳節(jié)度使,由其子廣陵王錢元臻管轄。
五代時,北方紛爭擾攘,江南尤其是吳越大地卻相安太平。錢氏三代治吳的80余年中,興建了大量的府宅、園林。其中對后世產生影響較大的有“南園”和“孫承裙池館”。
南園建于唐末,在子城西南。建成后,詩人羅隱有詩對其進行了扼要的描述:“摶擊路終迷,南山且灌畦。敢言逃俗態(tài),自是樂幽棲。葉長春松闊,科園早薤齊。雨沾虛檻冷,云壓遠山低。竹好還成徑,桃天亦有蹊。小窗奔野馬.閑甕養(yǎng)醯雞。水石心愈切,煙霄分已睽。病憐王猛畚,愚笑愧囂泥。澤國潮平岸,江村柳覆堤。到頭乘興是,誰手好攜提。”(《南園》)從詩中可以看到,此時的園中以其廣袤、空曠和多野趣為其特色。在《祥符圖經》中,則有更詳細的記載:南園之中有“安寧廳”、“思遠堂”和“清風”、“綠波”、“近仙”三閣,“清漣”、“涌泉”、“清暑”、“碧云”、“流杯”、“沿波”、“惹云”、“白云”八亭。西池在園之廳西,又有“龜首亭”、“旋螺亭”。再有茅亭、茶酒庫、易衣院等景物?!秴强D經續(xù)集》則稱:“南園之興,自廣陵王元璩帥中吳,好治林圃。于是釃流以為沼,積土以為山,島嶼峰巒,出于巧思。求致異木,名品甚多。比及積歲,皆為合抱。亭宇臺榭,值景而造。所謂‘三閣’、‘八亭’、‘二臺’、‘龜首’、‘旋螺’之類,名載《圖經》,蓋舊物也。”園在宋初逐漸荒蕪,后來其地又大半改為他用,到宋室南渡時,基本為兵燹所毀。
孫承禱是元瓊的近戚,也在南園之側建有園池。據說初建時,“積土成山,因以潴水”,“積水彌漫數(shù)十畝,傍有小凼,高下曲折,與水相縈帶”。到宋代,其址為蘇舜欽所得,建為“滄浪亭”。
吳越時,除上述兩處外,還有“東圃”、“金谷園’,等多處園林,都為錢氏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