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yè):亟待挺直的“生態(tài)脊梁”
字號:T|T
2017-01-17 15:13:52文章來源:網絡責任編輯:清馨園林點擊:
我國18億畝耕地基本上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31.2億畝森林卻不能滿足全國的木材需求。專家認為,落后的育林理念和技術,導致森林多種效能發(fā)揮不充分。在“重造林、輕管理”等落后經營理念、技術影響下,不少國有林場雖然是“生態(tài)建設的脊梁”,同時也成了“經濟建設的包袱”。一些林業(yè)專家和國有林場負責人呼吁,為實現從林業(yè)大國向林業(yè)產業(yè)強國轉變,亟需改變森林經營理念、技術,強壯“生態(tài)骨架”,提高林分質量。
矛盾
國家林業(yè)局組織完成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wěn)步發(fā)展期,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但是,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林業(yè)發(fā)展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
首先,我國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
其次,我國林地生產力低,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亟需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tài)服務功能潛力巨大。
另外,森林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用材林中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少,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差距
——在德國,一棵直徑80厘米的優(yōu)質楸木可以換一輛寶馬車;而在中國,通常十幾畝地的木材也換不來半輛寶馬車。
——德國森林面積只有1.6億畝,相當于我國森林面積的二十分之一、我國國有林場面積的六分之一,但是他們不僅滿足了國內木材需求,而且每年出口優(yōu)質木材達600萬立方米以上;中國擁有31.2億畝森林面積,不僅沒有實現木材的有效供給、形成應有的財富,而且林業(yè)自我生存發(fā)展能力非常有限;9億多畝的國有林場的產出,不能保證4800個國有林場的正常運轉和75萬林業(yè)職工的工資開支。
——德國林業(yè)每年產值達到1000億歐元以上,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高達3%以上,遠超鋼鐵制造業(yè)的214億歐元和礦產業(yè)的123億歐元。
——德國森林公頃蓄積量高達310立方米,公頃年生長量為12.2立方米,年采伐量為每公頃8.7立方米,達到了“越采越多”的理想狀態(tài);而我國森林公頃蓄積量只有89.8立方米,相當于德國的四分之一,年生長量為4.2立方米,相當于德國的三分之一,可采伐的優(yōu)質木材資源幾乎枯竭。
河北省木蘭林管局局長徐成立曾到德國就森林經營管理進行過專題考察??吹街械铝謽I(yè)巨大差距,他算了一筆賬:“木蘭林管局擁有10萬公頃林地,如果按照德國森林生產率水平,我們局每年應該有80億元的有效產出,考慮到降水等條件的差異,即使僅打一折,也應該有8億元產值,但實際上每年可變現的產出不足5千萬,只相當于德國的一百六十分之一!當然,差距大,也意味著提升空間潛力大”。
到2008年,木蘭林管局林業(yè)發(fā)展遭遇“瓶頸”:林齡持續(xù)偏小,平均林齡僅27年,中幼齡林比重占60%;產材徑級持續(xù)偏低,平均胸徑只有12厘米,可采伐資源面臨枯竭;木材質量持續(xù)下降、價值降低,森林蓄積增長乏力,多年徘徊在500萬立方米左右,陷入“資源危機、資金危困”的尷尬局面。這樣的“瓶頸”,基本是我國國有林場現狀的縮影。
理念
——中國的林業(yè)教科書上說,40年的落葉松人工林已是成熟林,也就是說,到了40年,這樣的落葉松就應該主伐利用了。而在德國,40年的落葉松被定義為幼樹,基本到80年左右才開始主伐利用,長到100多年,樹木生長量依然很高。德國資深林業(yè)專家斯匹克說,“通常情況下,樹越大,生長量越大。”當他在中國看到40多年的落葉松被成片采伐時,他非常惋惜地評價說:“這是非常愚蠢的決策!”
——在中國林業(yè)生產中,生產單位沒有把修枝當作提高木材質量的手段,所以不注重修枝工作。在德國,則特別重視修枝,他們通過修枝減少木材主干上的“疤瘌”,這樣的木材加工成的板材會有漂亮的木紋,木材的商品價值大幅度提高;市場上,修枝材比不修枝材價值相差2至3倍,而且越珍貴的木材差價越大。
——在中國,高校的林業(yè)專業(yè)多數在教室里進行;在德國,林業(yè)專業(yè)課堂開在森林里。用斯匹克的話說是:“你要知道樹的生命規(guī)律嗎?那你就走進森林,去問問森林吧!”
“我國傳統(tǒng)林業(yè)的教科書主要是從前蘇聯(lián)學習借鑒過來的,幾十年沒有變化。”國內知名森林經營專家、中國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鄔可義介紹說,“前蘇聯(lián)地域廣袤,人口稀少,森林資源非常豐富,他們重采伐、輕培育,與中國的國情、林情都相差很大”。
弊端
我國18億畝耕地基本上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31.2億畝森林卻不能滿足全國的木材需求。鄔可義認為,育林理念和技術落后,導致森林多種效能發(fā)揮不充分。
長期以來,我國的森林經營多采用以取材為目的的“皆伐”方式,不但破壞了森林環(huán)境,延長了森林恢復周期,還造成可采資源減少;我國普遍重視植樹造林,不注重天然更新,又不注重科學撫育,使原始森林和天然林比重下降,造成森林生態(tài)功能弱化。
“要么使勁砍,要么一棵不讓動,在兩個極端間來回搖擺”。林業(yè)專家說,大面積“皆伐”雖然帶來了即時效益,但這種“剃光禿”的采伐方式無異于涸澤而漁,如果任由長期發(fā)展,不但大徑級優(yōu)質木材戰(zhàn)略資源難以實現,結果還會使森林質量越來越差,公頃蓄積量和生長量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再如,生態(tài)公益林采伐強度不能超15%。實際上,有的中幼林每公頃株數已經超過5000株,甚至上萬株,伐除15%遠遠達不到撫育目的;而對于每公頃株數不到500株的林分,伐除15%顯然是超強度采伐。不同的林分卻在使用同樣的政策,政策滯后十分明顯。
在“重造林、輕管理,重采伐、輕培育”等“重兩頭、輕中間”落后經營理念技術的影響下,不少國有林場成為“生態(tài)建設的脊梁,經濟建設的包袱”,不同程度地陷入“青山常在,永不成林”和“越砍越窮”的困境。
變革
通過對發(fā)達國家先進經驗和自身存在問題的深刻剖析,自2010年起,河北省木蘭林管局取消了“皆伐”作業(yè),聘請德國專家和國內林業(yè)專家現場指導,最終確定了以“近自然育林”理論為指導,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為基本經營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科學營林,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
徐成立介紹說,“近自然育林”就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通過人為干預加速林木發(fā)育進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yōu)于自然、功能完備質量優(yōu)良的可持續(xù)經營的森林作業(yè)體系。
“目標樹”是指要長期保留、重點撫育、完成天然更新并達到預定目標胸徑后,才能采伐利用的樹木。
隨著中國“木材威脅論”的提出,建立我國自有的大徑級優(yōu)質木材戰(zhàn)略儲備基地迫在眉睫,而“目標樹”正是培育高質量大徑木材的有效技術途徑。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就是在充分滿足“目標樹”生長條件的同時,關注目標樹以外其他樹木的生長發(fā)育,提高全林生長量、價值量和中間收益的育林方法。
木蘭林管局按照“近自然育林”理念,科學育林70余萬畝。通過經營“目標樹”和間伐干擾樹等措施,“留優(yōu)去劣”,使森林在持續(xù)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的同時,森林質量和生長潛力得到同步提高。其科學經營的成果引起國家林業(yè)局領導肯定,還吸引來自全國十幾個省的林場同行前來學習。
保障
木蘭林管局一些林業(yè)干部介紹說,主動放棄皆伐限額之初,確實一度導致林場資金缺口加大。
為緩解困境,木蘭林管局實施“以苗養(yǎng)林”的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五年來建設綠化苗木基地4萬畝,培育綠化苗木600多萬株,苗木年利潤突破4000萬元。
徐成立說,“種苗產業(yè)”確實為木蘭林管局彌補了因木材減產造成的資金缺口,為科學經營森林贏得了時間;僅僅五年,我們的森林經營走上了“越砍越有、越砍越優(yōu)”的良性軌道。不過徐成立認為,木蘭“種苗產業(yè)”的成功具有地域性和機遇性,所以這樣的經驗具有不可復制性,在“近自然育林”初期,確實要有持續(xù)的資金投入作為政策保障。
專家認為,保護和經營,生態(tài)和經濟,單純地強調一個方面都不可取,如果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兼顧經濟、生態(tài)、社會三種效益。“近自然育林”模仿自然又優(yōu)于自然,成本最低廉,生態(tài)最穩(wěn)定。推行這種理念切忌照搬照抄,一定要掌握核心,吸收其精華,因地制宜,構建出適合我國國情、林情的全新技術體系、科學經營方式,從而實現森林生態(tài)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最大化,即森林整體功能的最大化。
專家認為,國家對綠色GDP,不僅要考核森林覆蓋率,還要加大林木蓄積量和森林質量考核權重。在這些前提下,把更多的經營自主權還給經營主體。
張家口市林業(yè)局局長王海東說,“造林是技術,管護是藝術,植樹造林只造不管等于零,科學經營管理才是對森林最好的保護。”王海東和一些林業(yè)專家認為,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目前國有林區(qū)森林覆蓋率幾近飽和,再進行覆蓋率的考核意義不大,應把反映林分質量的“立木蓄積量消長指標”作為考核項目,同時提高國有林場管理歸屬層級。
展望
“國有林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有林場,是中國林業(yè)的‘骨架’,也是生態(tài)建設的脊梁。”國家林業(yè)局計財司巡視員王前進說,“通過科學經營提高林分質量,強壯‘骨架’,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生態(tài)脊梁’的作用,從而使我國從林業(yè)大國向林業(yè)強國轉變。”
河北省林業(yè)廳造林處處長張書桐介紹說,河北有林地面積8700萬畝,林木蓄積1.4億立方米,其中147個省、市、縣屬國有林場林地面積800萬畝,林木蓄積3500萬立方米。“這表明國有林場以占全省9.2%的面積,產出了全省25%的林木蓄積,而且國有林場歸屬層級越高,林分質量越好。”張書桐說,“全省21個省屬國有林場有林地面積約270萬畝,占全部國有林場面積的33.75%;林木蓄積1700萬立方米,占全部國有林場林木積的近50%。”
“中國的森林質量較差,但如果科學經營,30至40年后,可形成總價值約為160萬億元的立木財富。”中國林科院研究院侯元兆說,“這還沒考慮這筆森林資產的多種非木材產出,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迄今中國的2.8億公頃(43億畝林業(yè)用地),遠未發(fā)揮財富功能、福利功能和安全功能。”
專家推算認為,按照歐洲的數據,從1立方米立木到原木產品,再到一次加工產品(鋸材、單板等),價值增加比例是1∶4∶15。也就是說,未來中國160萬億元的立木財富,可以變成640萬億元的原材料財富,再變成2400萬億元的一次加工產品財富,因森林平均年度產生的財富達60萬億元。
以上是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中國林業(yè):亟待挺直的“生態(tài)脊梁”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還有什么想要咨詢的,可以在線咨詢我們的專家,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或是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10-62858902進行咨詢,北京園林綠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季青鎮(zhèn)北辛莊路雙新辦公區(qū)3號樓。
矛盾
國家林業(yè)局組織完成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wěn)步發(fā)展期,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但是,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林業(yè)發(fā)展還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
首先,我國森林覆蓋率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
其次,我國林地生產力低,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亟需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加森林蓄積量、增強生態(tài)服務功能潛力巨大。
另外,森林有效供給與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國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木材安全形勢嚴峻;現有用材林中大徑材林木和珍貴用材樹種少,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
差距
——在德國,一棵直徑80厘米的優(yōu)質楸木可以換一輛寶馬車;而在中國,通常十幾畝地的木材也換不來半輛寶馬車。
——德國森林面積只有1.6億畝,相當于我國森林面積的二十分之一、我國國有林場面積的六分之一,但是他們不僅滿足了國內木材需求,而且每年出口優(yōu)質木材達600萬立方米以上;中國擁有31.2億畝森林面積,不僅沒有實現木材的有效供給、形成應有的財富,而且林業(yè)自我生存發(fā)展能力非常有限;9億多畝的國有林場的產出,不能保證4800個國有林場的正常運轉和75萬林業(yè)職工的工資開支。
——德國林業(yè)每年產值達到1000億歐元以上,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高達3%以上,遠超鋼鐵制造業(yè)的214億歐元和礦產業(yè)的123億歐元。
——德國森林公頃蓄積量高達310立方米,公頃年生長量為12.2立方米,年采伐量為每公頃8.7立方米,達到了“越采越多”的理想狀態(tài);而我國森林公頃蓄積量只有89.8立方米,相當于德國的四分之一,年生長量為4.2立方米,相當于德國的三分之一,可采伐的優(yōu)質木材資源幾乎枯竭。
河北省木蘭林管局局長徐成立曾到德國就森林經營管理進行過專題考察??吹街械铝謽I(yè)巨大差距,他算了一筆賬:“木蘭林管局擁有10萬公頃林地,如果按照德國森林生產率水平,我們局每年應該有80億元的有效產出,考慮到降水等條件的差異,即使僅打一折,也應該有8億元產值,但實際上每年可變現的產出不足5千萬,只相當于德國的一百六十分之一!當然,差距大,也意味著提升空間潛力大”。
到2008年,木蘭林管局林業(yè)發(fā)展遭遇“瓶頸”:林齡持續(xù)偏小,平均林齡僅27年,中幼齡林比重占60%;產材徑級持續(xù)偏低,平均胸徑只有12厘米,可采伐資源面臨枯竭;木材質量持續(xù)下降、價值降低,森林蓄積增長乏力,多年徘徊在500萬立方米左右,陷入“資源危機、資金危困”的尷尬局面。這樣的“瓶頸”,基本是我國國有林場現狀的縮影。
理念
——中國的林業(yè)教科書上說,40年的落葉松人工林已是成熟林,也就是說,到了40年,這樣的落葉松就應該主伐利用了。而在德國,40年的落葉松被定義為幼樹,基本到80年左右才開始主伐利用,長到100多年,樹木生長量依然很高。德國資深林業(yè)專家斯匹克說,“通常情況下,樹越大,生長量越大。”當他在中國看到40多年的落葉松被成片采伐時,他非常惋惜地評價說:“這是非常愚蠢的決策!”
——在中國林業(yè)生產中,生產單位沒有把修枝當作提高木材質量的手段,所以不注重修枝工作。在德國,則特別重視修枝,他們通過修枝減少木材主干上的“疤瘌”,這樣的木材加工成的板材會有漂亮的木紋,木材的商品價值大幅度提高;市場上,修枝材比不修枝材價值相差2至3倍,而且越珍貴的木材差價越大。
——在中國,高校的林業(yè)專業(yè)多數在教室里進行;在德國,林業(yè)專業(yè)課堂開在森林里。用斯匹克的話說是:“你要知道樹的生命規(guī)律嗎?那你就走進森林,去問問森林吧!”
“我國傳統(tǒng)林業(yè)的教科書主要是從前蘇聯(lián)學習借鑒過來的,幾十年沒有變化。”國內知名森林經營專家、中國林科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鄔可義介紹說,“前蘇聯(lián)地域廣袤,人口稀少,森林資源非常豐富,他們重采伐、輕培育,與中國的國情、林情都相差很大”。
弊端
我國18億畝耕地基本上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而31.2億畝森林卻不能滿足全國的木材需求。鄔可義認為,育林理念和技術落后,導致森林多種效能發(fā)揮不充分。
長期以來,我國的森林經營多采用以取材為目的的“皆伐”方式,不但破壞了森林環(huán)境,延長了森林恢復周期,還造成可采資源減少;我國普遍重視植樹造林,不注重天然更新,又不注重科學撫育,使原始森林和天然林比重下降,造成森林生態(tài)功能弱化。
“要么使勁砍,要么一棵不讓動,在兩個極端間來回搖擺”。林業(yè)專家說,大面積“皆伐”雖然帶來了即時效益,但這種“剃光禿”的采伐方式無異于涸澤而漁,如果任由長期發(fā)展,不但大徑級優(yōu)質木材戰(zhàn)略資源難以實現,結果還會使森林質量越來越差,公頃蓄積量和生長量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
再如,生態(tài)公益林采伐強度不能超15%。實際上,有的中幼林每公頃株數已經超過5000株,甚至上萬株,伐除15%遠遠達不到撫育目的;而對于每公頃株數不到500株的林分,伐除15%顯然是超強度采伐。不同的林分卻在使用同樣的政策,政策滯后十分明顯。
在“重造林、輕管理,重采伐、輕培育”等“重兩頭、輕中間”落后經營理念技術的影響下,不少國有林場成為“生態(tài)建設的脊梁,經濟建設的包袱”,不同程度地陷入“青山常在,永不成林”和“越砍越窮”的困境。
變革
通過對發(fā)達國家先進經驗和自身存在問題的深刻剖析,自2010年起,河北省木蘭林管局取消了“皆伐”作業(yè),聘請德國專家和國內林業(yè)專家現場指導,最終確定了以“近自然育林”理論為指導,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為基本經營模式,充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科學營林,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森林的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
徐成立介紹說,“近自然育林”就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依托自然條件,借助自然力量,通過人為干預加速林木發(fā)育進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yōu)于自然、功能完備質量優(yōu)良的可持續(xù)經營的森林作業(yè)體系。
“目標樹”是指要長期保留、重點撫育、完成天然更新并達到預定目標胸徑后,才能采伐利用的樹木。
隨著中國“木材威脅論”的提出,建立我國自有的大徑級優(yōu)質木材戰(zhàn)略儲備基地迫在眉睫,而“目標樹”正是培育高質量大徑木材的有效技術途徑。以“目標樹為架構的全林經營”,就是在充分滿足“目標樹”生長條件的同時,關注目標樹以外其他樹木的生長發(fā)育,提高全林生長量、價值量和中間收益的育林方法。
木蘭林管局按照“近自然育林”理念,科學育林70余萬畝。通過經營“目標樹”和間伐干擾樹等措施,“留優(yōu)去劣”,使森林在持續(xù)發(fā)揮生態(tài)效益的同時,森林質量和生長潛力得到同步提高。其科學經營的成果引起國家林業(yè)局領導肯定,還吸引來自全國十幾個省的林場同行前來學習。
保障
木蘭林管局一些林業(yè)干部介紹說,主動放棄皆伐限額之初,確實一度導致林場資金缺口加大。
為緩解困境,木蘭林管局實施“以苗養(yǎng)林”的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五年來建設綠化苗木基地4萬畝,培育綠化苗木600多萬株,苗木年利潤突破4000萬元。
徐成立說,“種苗產業(yè)”確實為木蘭林管局彌補了因木材減產造成的資金缺口,為科學經營森林贏得了時間;僅僅五年,我們的森林經營走上了“越砍越有、越砍越優(yōu)”的良性軌道。不過徐成立認為,木蘭“種苗產業(yè)”的成功具有地域性和機遇性,所以這樣的經驗具有不可復制性,在“近自然育林”初期,確實要有持續(xù)的資金投入作為政策保障。
專家認為,保護和經營,生態(tài)和經濟,單純地強調一個方面都不可取,如果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兼顧經濟、生態(tài)、社會三種效益。“近自然育林”模仿自然又優(yōu)于自然,成本最低廉,生態(tài)最穩(wěn)定。推行這種理念切忌照搬照抄,一定要掌握核心,吸收其精華,因地制宜,構建出適合我國國情、林情的全新技術體系、科學經營方式,從而實現森林生態(tài)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的同時最大化,即森林整體功能的最大化。
專家認為,國家對綠色GDP,不僅要考核森林覆蓋率,還要加大林木蓄積量和森林質量考核權重。在這些前提下,把更多的經營自主權還給經營主體。
張家口市林業(yè)局局長王海東說,“造林是技術,管護是藝術,植樹造林只造不管等于零,科學經營管理才是對森林最好的保護。”王海東和一些林業(yè)專家認為,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目前國有林區(qū)森林覆蓋率幾近飽和,再進行覆蓋率的考核意義不大,應把反映林分質量的“立木蓄積量消長指標”作為考核項目,同時提高國有林場管理歸屬層級。
展望
“國有林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國有林場,是中國林業(yè)的‘骨架’,也是生態(tài)建設的脊梁。”國家林業(yè)局計財司巡視員王前進說,“通過科學經營提高林分質量,強壯‘骨架’,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生態(tài)脊梁’的作用,從而使我國從林業(yè)大國向林業(yè)強國轉變。”
河北省林業(yè)廳造林處處長張書桐介紹說,河北有林地面積8700萬畝,林木蓄積1.4億立方米,其中147個省、市、縣屬國有林場林地面積800萬畝,林木蓄積3500萬立方米。“這表明國有林場以占全省9.2%的面積,產出了全省25%的林木蓄積,而且國有林場歸屬層級越高,林分質量越好。”張書桐說,“全省21個省屬國有林場有林地面積約270萬畝,占全部國有林場面積的33.75%;林木蓄積1700萬立方米,占全部國有林場林木積的近50%。”
“中國的森林質量較差,但如果科學經營,30至40年后,可形成總價值約為160萬億元的立木財富。”中國林科院研究院侯元兆說,“這還沒考慮這筆森林資產的多種非木材產出,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迄今中國的2.8億公頃(43億畝林業(yè)用地),遠未發(fā)揮財富功能、福利功能和安全功能。”
專家推算認為,按照歐洲的數據,從1立方米立木到原木產品,再到一次加工產品(鋸材、單板等),價值增加比例是1∶4∶15。也就是說,未來中國160萬億元的立木財富,可以變成640萬億元的原材料財富,再變成2400萬億元的一次加工產品財富,因森林平均年度產生的財富達60萬億元。
以上是北京園林綠化公司為大家介紹的,有關中國林業(yè):亟待挺直的“生態(tài)脊梁”的相關介紹,希望大家能有所了解,如果還有什么想要咨詢的,可以在線咨詢我們的專家,我們會竭誠為您服務,或是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010-62858902進行咨詢,北京園林綠化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四季青鎮(zhèn)北辛莊路雙新辦公區(qū)3號樓。
聲明:感謝作者,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創(chuàng)作者看到,歡迎聯(lián)系“北京五環(huán)清馨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我們會在后續(xù)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