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門鳳凰山園林景觀賞析
成都北門的鳳凰山因形如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而得名,古時又叫升仙山、學射山、斛石山等名,這里樹木成蔭,水映山色,道觀興盛。鳳凰山地處南北主要通道川陜大道旁,對出入成都的客人迎來送往,是古時官民人等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堪稱成都的前門園林。
《華陽國志》說,“惠王二十七年,(張)儀與張(若)城成都,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yǎng)魚,今萬歲池也。”有了這片養(yǎng)魚的大水池,自然吸引人們前來垂釣泛舟。
三國時戰(zhàn)亂不休,各國崇尚武備。劉禪憨厚,劉備諸葛亮為鍛煉后主的騎射技能,特地在北郊鳳凰山辟出演武場,讓劉禪在那里學習騎射及軍事。
當時人們游鳳凰山的盛況,城內家家出行,戶戶落鎖,吆聲不絕。太守和眾官僚屬,早早等候在北城門。城門一開,率先出城,眾人跟隨在后。
張儀劉禪兩次開發(fā)
鳳凰山離城最近,出北城門十里就到。戰(zhàn)國時期,這一帶還是一片荒山野嶺,人煙稀少,時有野獸出沒,有行路的人一不留神就被虎狼所傷,或拖到林子里當成了美食。蜀王修金牛道,秦惠王時,張儀率兵打敗蜀王,把蜀地納入秦國統(tǒng)一版圖。公元前311年,張儀和成都郡守張若按照都城咸陽的規(guī)劃,對成都城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上檔次修建。
圖紙交到秦惠王手里,秦惠王看了連聲叫好。一聲號令,發(fā)動幾十萬民工,去城北十里的鳳凰山腳下挑土筑城,經年不停,浩浩蕩蕩。張儀不僅修筑了成都城,從而也開啟了有史以來對鳳凰山景區(qū)的第一次大開發(fā)。后來成為唐代高駢幕僚的韓國人催致遠在《桂苑筆耕集》中說:“蜀地無土,昔張儀筑子城,輦土于學射山,日役往返,九載后始成。”可見當時張儀筑城挖土就在北門鳳凰山腳下。
經過不停的開挖取土,在鳳凰山下刨出一個上百畝大湖,天然水裝滿了湖,后來稱之為萬歲池?!度A陽國志》說,“惠王二十七年,(張)儀與張(若)城成都,其筑城取土,去城十里,因以養(yǎng)魚,今萬歲池也。”有了這片養(yǎng)魚的大水池,自然吸引人們前來垂釣泛舟,到山上一游,人氣開始慢慢提升。
第二次對鳳凰山的開發(fā)是三國時的后主劉禪。劉神并不是世所公認的“扶不起的劉阿斗”,他雖說不上多聰明,但至少并不愚鈍?!吨T葛亮集》載,先主劉備對劉禪的遺言說:“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諸葛亮曾對射君說 出這番話來稱贊劉禪,也并不是吹捧之詞。
三國時戰(zhàn)亂不休,各國崇尚武備。劉禪憨厚,劉備諸葛亮為鍛煉后主的騎射技能,特地在北郊鳳凰山辟出演武場,讓劉禪在那里學習騎射及軍事。只可惜劉禪優(yōu)柔寡斷,最后也未射出一箭,宋代何耕為其鳴不平說:“昔無雄略但兒嬉,尚想山頭學射時。忽報陰平魚貫入,可憐一鏃不能施。”
劉禪雖未能射出一箭,但他在凰山射習箭的鋪排和張揚,很好地起到實質性的旅游開發(fā)作用。
薛濤留詩斛石山
鳳凰山之名古已有之,因劉禪練習射箭而稱為學射山,那是宋代的事。沙河是都江堰
水系的一部分,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因從
鳳凰山流過,秦漢時也稱之為鳳凰水。
唐代盧求《成都記》說:“城北有升仙山,升仙水出焉。”傳說漢代有一個名叫張伯子的成都人,在鳳凰山修道多年,騎著他的赤紋虎在這里冉冉飛升,上天成了神仙,鳳凰水因此而改成了升仙水,鳳凰山從此沾了仙氣。
唐代雖有稱鳳凰山為學射山的,但基本上都統(tǒng)稱為石斛山,據說山上有像量具的巨大石斛而得名。從那時起,到鳳凰山一游的人增多,鳳凰山成為成都的一個風景名勝。
每逢節(jié)假日,官民都到這里來休閑娛樂,山上花樹果木繁盛,萬歲池邊千柳勃發(fā),榆樹成林。追思三國遺跡,傳奇佳話,至真觀等地也成為人們必去之處。五代時,在道觀門前的小蠻橋下還挖出一塊石碑,上刻:“始青之下月與日,雨半同升合為一,大如彈丸甘如蜜,出彼玉堂入金石,子若得之慎刎失。”
韋皋鎮(zhèn)蜀二十余年,常率幕府官員隨從游北門,在石斛山上搭棚設宴,賞花游園,在萬歲池里泛舟逐魚,當時的幕府紅人薛濤自然也相隨左右。
我們可以從薛濤眼中看到當時鳳凰山的美景,《斛石山書事》中寫道:“王空山水畫圖年,意思都盧粉墨容。今日忽登虛境望,步搖冠翠一千峰。”真可謂是峰巒疊翠。薛濤在另一首詩《斛石山曉望寄呂侍御》中說:“曦輪初轉照千扃,旋擘煙嵐上窗冥。不得玄暉同指點,天涯蒼翠漫青青。”
當時的鳳凰山是樹木蒼翠,滿山青青,宛如一幅時隱時現(xiàn)的山水畫,給人虛實相間的感覺。一輪紅日展現(xiàn)在初開的門楣上,十分打眼。
薛濤與元稹的兩年苦戀成為千古戀情,兩人留下了許多詩句。想來元稹到成都來,薛濤一定會陪同他到鳳凰山一游。兩人輾轉美景間,賞山頂日出,昭覺寺的暮鼓晨鐘在近處回蕩,別有一番溫情,只可惜沒能留下片言只字。
三月三日游學射山
鳳凰山在五代及兩宋時稱為學射山,玉壘作云北山起,彩虹為峰傾半天,秀麗的風景使人們游鳳凰山成為一個習俗,一個節(jié)日。
山上道觀聳立,至真觀雄踞其中,終日青煙繚繞,猶如人間仙境。三月三游學射山是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相傳這天是張伯子升天成仙的日子,成都市民穿戴一新,士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傾城出游學射山。宋人有詩曰:“三月三日出北門,宴學射山,既罷,后射弓。”
當時人們游鳳凰山的盛況,城內家家出行,戶戶落鎖,吆聲不絕。太守和眾官僚屬,早早等候在北城門。城門一開,率先出城,眾人跟隨在后。一路浩浩蕩蕩,從北門直到山上,隨行鼓樂旗旆,綿延二十里不間斷。山上山下游人成行,人們佩戴珠寶飾物,漫山遍野猶如彩霞飄轉。
山邊的林間空地設有專門的射棚和騎射場,中間搭起彩棚,人們來這里觀看軍士的騎射表演。三通鼓響,場上馬蹄飛揚,場內人聲鼎沸,喝彩不斷,并有穿紅著翠的女子專門計籌報數。前蜀王建時,還在學射山舉辦體育軍事比賽,決出名次給予獎勵。
官府還要搭棚設宴,文同《丹淵集》說:“成都宴會,一春如常,然各有定處,唯上巳學射之集為盛。”人們排開果蔬肉食,宴飲行樂,管弦四起歌聲不絕。沿途擺攤設點,賣小吃玩物,趟江湖的藝人也云集于此,還有賣驅鬼避邪符紙的。
陸游經常到學射山游玩,留下了很多詩句。他隨范成大游學射山說:“天遠僅分山仿佛,霧收初見日曈昽。”陸游《游學射山遇景道人》說:“出門恣幽討,老仙有遺躅。丹灶雖已空,藥丸遍山谷。”
從明代起,鳳凰山劃為蜀王府的陵園,禁止游樂,鳳凰山的游賞之風也就漸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