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三大殿院內(nèi)為什么沒有樹木?
紫禁城的種種建筑之謎很多。比如太和殿的面寬為什么獨一無二是11開間?紫禁城中主體建筑的開間基本都是9間或5間,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臺設(shè)5個門洞,面闊9間,進深5間。這是因為皇家推崇九五之尊。太和殿原本是寬9間、縱深5間的,后來改造為11開間和它的防火有關(guān)。太和殿全部采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歷史上曾5次被毀于大火。為了防火,清朝年間,把太和殿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閉起來,又加了一道防火墻,多出的兩間房就使太和殿成了11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和殿修建成11間,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當(dāng)時找不到上好的足夠長度的金絲楠木,如果建成9間的話木材的跨度不夠,只好改成了11間了。
紫禁城三大殿院內(nèi)沒有樹木,也是謎團之一。有人說沒有樹,是怕著火的時候,樹增火勢;也有人說是怕有人隱蔽于樹叢中威脅皇帝的安全。有人認為這主要是為了烘托意境。從天安門起,所經(jīng)過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都沒有樹木,現(xiàn)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這樣,當(dāng)人們?nèi)コ娞熳訒r,經(jīng)過漫長的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加強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所要求的。
紫禁城建成后,殿、宮、堂、樓、齋、軒、閣,加起來總共是8707間半。這也是一個謎團。
相傳當(dāng)初修建紫禁城時,永樂皇帝打算把宮殿的總間數(shù)定為1萬間。就在他傳下圣旨后,夢見玉皇大帝很生氣,原因是這和天宮里的1萬間的數(shù)相同。一個叫劉伯溫的官員建議改為9999間半。這樣既不失玉皇大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氣派。但后來劉伯溫看到大興土木,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苦。于是他把設(shè)計好的圖紙減少了很多間。他覺得反正紫禁城很大,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的。這些都只是傳說而已,不過紫禁城中確實有個半間。在清代存放四庫全書的文淵閣的西邊,有一獨特之處,它和一般的樓閣不同,兩柱之間不是一丈多的間隔,而僅有五尺左右的距離,紫禁城的半間說的就是那兒。
紫禁城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是由誰負責(zé)設(shè)計的呢﹖ 大多數(shù)人認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師蒯祥設(shè)計的。但近來有人卻提出異議,認為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shè)計人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蔡信。
紫禁城的種種建筑之謎很多。比如太和殿的面寬為什么獨一無二是11開間?紫禁城中主體建筑的開間基本都是9間或5間,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臺設(shè)5個門洞,面闊9間,進深5間。這是因為皇家推崇九五之尊。太和殿原本是寬9間、縱深5間的,后來改造為11開間和它的防火有關(guān)。太和殿全部采用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共用木材4700立方米,平均每平方米使用木材2立方米。歷史上曾5次被毀于大火。為了防火,清朝年間,把太和殿左右挑檐下的廊子封閉起來,又加了一道防火墻,多出的兩間房就使太和殿成了11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和殿修建成11間,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當(dāng)時找不到上好的足夠長度的金絲楠木,如果建成9間的話木材的跨度不夠,只好改成了11間了。
紫禁城三大殿院內(nèi)沒有樹木,也是謎團之一。有人說沒有樹,是怕著火的時候,樹增火勢;也有人說是怕有人隱蔽于樹叢中威脅皇帝的安全。有人認為這主要是為了烘托意境。從天安門起,所經(jīng)過的一系列庭院內(nèi)都沒有樹木,現(xiàn)在端門前后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后種植的。這樣,當(dāng)人們?nèi)コ娞熳訒r,經(jīng)過漫長的御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筑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加強的精神壓力,最后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所要求的。
紫禁城建成后,殿、宮、堂、樓、齋、軒、閣,加起來總共是8707間半。這也是一個謎團。
相傳當(dāng)初修建紫禁城時,永樂皇帝打算把宮殿的總間數(shù)定為1萬間。就在他傳下圣旨后,夢見玉皇大帝很生氣,原因是這和天宮里的1萬間的數(shù)相同。一個叫劉伯溫的官員建議改為9999間半。這樣既不失玉皇大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的氣派。但后來劉伯溫看到大興土木,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苦。于是他把設(shè)計好的圖紙減少了很多間。他覺得反正紫禁城很大,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的。這些都只是傳說而已,不過紫禁城中確實有個半間。現(xiàn)在有人卻提出異議,認為蒯祥只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shè)計人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