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故宮排水系統(tǒng)
與北京市諸多積水區(qū)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位于北京權利中心地帶建于幾百年前的紫禁城,雖然經歷暴雨,但紫禁城卻安然無恙。
故宮的排水系統(tǒng)主要是修建于明清時期的排水明溝和暗溝。雖然歷經近600年歲月,大部份地下排水網路還在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明溝暗渠,雨水可以很快流走。根據歷史記載來看,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宮內從沒有出現(xiàn)雨水阻塞的現(xiàn)象。
紫禁城內的大小庭院都是中高邊低,北高南低。每逢下雨時,雨水流入房基下的明溝石水槽,而地面和明溝的水會通過入水口流入地下。各個庭院內的明溝和暗溝的水又流入溝道的支線和干線,最后這些雨水將全部流入內金水河。這些精心設計的明溝暗溝,是在沒有精密科學儀器的古代建造的。
北京大多數(shù)古建筑,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為了保證排水,都在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泄水口。而坐落在北海公園南門的西側的團城高于地面4.6米,周長只有276米的城墻外卻找不到一個泄水口,地面也沒有排水明溝。但無論雨下得多么大,在團城上只是雨過地皮濕不會產生徑流。專家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在團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達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會形成徑流。
距今已近600年的一套明朝建成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團城“服役”。
團城上的青磚造型很特別,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時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每塊磚就像一個微型水庫一樣。下雨天,雨水會通過青磚和縫隙流入到地下。若遇到大雨或連續(xù)降雨時,多余的雨水便會借北高南低的走勢流入到石質的水眼中。
水眼除了有滲水及排水功能外,還可降低樹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適宜樹木生長。同時涵洞與水眼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地下通風系統(tǒng),為城內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氣條件。這套地下集雨排水系統(tǒng)建于明永樂年間,距今已近600年了。